在安徽池州市青阳县朱备镇,九华山后山脚下有一处名为“江村”的小村庄。不同于社会学家费孝通笔下的“江村”,这里很是“名不见经传”。8月12日午后,三两村民在街边话着家常,零星的农家乐、饭庄迎接着游客的到来。
沿小路步行10余分钟,行至名为“麻园”的村民组,这里更不为外人所熟知。300余名非流动人口中,中老年劳动力不到50人,其余大多数为妇女和儿童,略显凋敝。不过,7年来,每到盛夏,这里的村口便会热闹起来,一群统一着装的安徽建筑大学“乡行者”团队师生来此开展社会实践,为村落涂抹亮色。
该校30多位老师、近300名学生曾勘踏此处,从一桥一石一瓦地做改造和环境治理,到引进精品民宿、提升乡风文明、进行村镇规划,再到帮助返乡创业者打造电子商务平台,他们真正将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
今夏,来自安徽建筑大学城乡规划、给排水科学与工程、消防工程、工业设计、风景园林、建筑学等专业的20名本、硕学生如约而至,他们在专业课教师和思政课教师带领下,在景观提升、电商宣传、调研报告撰写等工作中体悟基层发展,了解乡村振兴的应有之义,共上一节“乡土味”十足的大思政课。
“我们团队名字里就有‘乡村振兴’4个字,我先通俗地讲讲什么是‘乡村振兴’,让大家明白此行的意义。”8月12日上午,在麻园村游客服务中心二楼会议室,团队指导教师、安徽建筑大学艺术学院教师张时来和学生们开了一场“动员会”。
“团队里也有同学出身农村,你们必须要知道,产业是帮老百姓增收的根本。一产为农业,如种植,养殖;二产是加工制造业,比如加工山上的茶叶,或是将挖出的笋干变为笋制品;三产是服务业,如餐饮、住宿、景区、文创等。”张时来说,产业振兴就是帮助农村找到符合的产业体系,像大家所在的江村,青壮年外出打工,村庄空心化严重,就适合“三产促一产”或“一二三产联动发展”,通过旅游业来反哺和带动农产品等销售和品牌推广。
张时来和同学们回忆,2017年,团队刚来麻园村时,村庄破败,房屋建筑结构、颜色各异,道路不通畅,更别提文旅项目规划。团队走访了全村50多户人家,调整道路和文旅规划,帮助开展村庄环境整改治理。2018年,安徽建筑大学在该村建立大学生实践基地,师生对村庄内部重点建筑和室内做改造设计,规划艺术培训中心、儿童乐园、书屋等场所,让学生在实践中进行毕业设计。
这些年,“乡行者”团队将发展蓝图绘到底。2019年,团队帮助美化后的村庄招商引资,建设“宿心园”民宿集群,当地文旅产业迈上新台阶。2020年至2024年,通过“乡行者”团队直接、间接帮扶,当地村民增收80多万元,受益农户50多户,平均每年增加村集体收入17万元。
伴随着他的讲述,同学们渐渐入神,此时他接上先前的话题:“产业振兴了,很多人不会离开村子,也就有了人才振兴。当村庄‘流量’扩大,能更加进一步挖掘地方文化、提升环境和治理和管理模式,也就对应着文化振兴、生态振兴和组织振兴。”
随后进行小组分工,英语专业2022级学生杨耀举手提问:“老师,我是学英语的,不是建筑相关专业,我能做什么?”
听到同学们的哄笑,张时来解释说:“你们有没有听过安徽提出的‘大黄山’全域旅游概念?其中强调皖南‘两山一湖’(黄山、九华山、太平湖)黄金旅游线,我们所在的麻园村距离新建的九华山高铁站10分钟车程,未来一定会有更多外国游客到此消费,做好国际传播很重要。”
“村庄假如没有文化,就没有灵魂,我们所做的一切努力,也还是为了讲好乡村的文化故事。当下,国家实施和美乡村建设示范点工作,也和我们的使命不谋而合。同学们,学好课本知识重要,也一定要及时了解有关政策啊!”会议最后,张时来补充说,大家不是来走马观花、摆拍打卡的,要依托专业相关知识,帮助地方实现提升,带动老百姓生活水平提高。
“我们为盆景和奇石起名,并搭配古诗词,制作视觉产品图片,嵌入庭院、茶几、客厅等场景下,也借此机会让更多人认识九华山和周围特产。”在创业者江启国家的院子里,工业设计专业学生丁聪额前刘海被汗水打湿,他拿着卷尺、笔、笔记本、电脑等工具,记录盆景和奇石的尺寸、来源、类型等信息,方便后期图片制作和电商宣传视频剪辑。
“如果用爬山进程来形容乡村发展,麻园村好比行进到了半山腰。”这是他第二次参加社会实践。7月,他跟随团队前往安徽池州市贵池区元四村,对返乡投资茶叶产业的创业青年印象非常深刻。他感慨,所学知识并不仅限于本专业,有用的知识都可以投入乡村发展。未来,他想为家乡安徽淮南寿县的乡村发展出一份力——将传统手工艺与现代设计理念结合,创新农产品包装设计,提升产品市场认可度。
丁聪的身旁,是正在录音的杨耀。杨耀负责将小组拍摄的创业者采访内容翻译成英文,并录制英文音频。这项任务需要扎实的语言基础和流畅的语言表达能力。“我发现自己在翻译专业术语和表达方面还有待提高,有时会出现理解上的偏差,导致翻译不准确。”
为了克服难题,他积极查阅资料,向受访者请教。同时,为了保证户外录音质量,他会与受访者先沟通,请他们尽量保持平静的语速和清晰的发音。他还制定了详细的工作计划表,并利用碎片化的时间进行翻译,以保证工作进度。“我看到了农村美丽风光,也感受到了百姓的辛勤劳作。乡村振兴的进程,不仅是物质条件的改善,更是精神文明的提升。”
风景园林专硕研一学生马翊萌在本科阶段并未涉及乡村领域知识,对于农村的了解仅限于新闻报道。本次社会实践,她负责带小组进行乡村景观风貌提升。看到荒废闲置的民房,村里几乎找不到年轻人,她心里愈发感觉酸涩。
户外测量时,她和小伙伴负责的地块长约74米,宽约25米,涉及5栋民宅。她记得指导老师说过,这里未来要设计改造成徽派景观,规划精品民宿群、草坪、露营地、油菜花地,游客打卡拍照时,九华山的云雾缭绕与精品民宿群相映成趣。同时,景观提升要以改善村民生活环境和生活品质为出发点,尊重当地的建筑风格、形式,不是一味推倒、重建。
为此,他们仔细测绘记录民宅、步道、菜园、围墙的尺寸,以便于后续使用SU建模、PS绘制效果图和鸟瞰图。“我们运用植物选取搭配、景观节点设计、园林建筑设计等所学知识,进行建筑外立面、宅旁绿化及步道提升。这一处未来可以作为提升示范区域,当全村风貌改造完成,就能够吸引更多游客。”
马翊萌还观察到,村民开始注重文娱生活,这给了她新的启发,结合农村文化设计公园和广场,使之成为村民休闲的场所、文化宣讲的基地。
在团青阳县委安排下,团队了解当地乡村振兴、基层治理、文化创意、电商直播等重点工作,增强体验感。“在短视频和新媒体方面下功夫,积累客源和口碑”“晚上散步时没地方去,希望加强配套基础设施建设”“能否在各村开通前往九华山景区的接驳班车”……学生们还和当地村民、村干部座谈,畅想文旅发展。安徽省团校教师陈海平向团队学生开展《新时代中国青年健康成长的正确道路》“行走的思政课”微宣讲。
“从与村民座谈到村庄景观实地测绘,从电商宣传帮扶到提供全方位系统化综合技术服务,本次活动参与学生多学科、跨专业,实现‘老带新’组队合作,为地方乡村振兴建设出谋划策,为和美乡村建设提供智力支持。”随队指导的安徽建筑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师张中感慨,活动通过实地走访、亲身体验、志愿服务等方式,让社会活动成为思政课“课堂”,让生活实践成为思政课“课本”,让学生在知行合一中更好地理解理论、掌握专业知识。
江启国的儿子江盛出生于2000年,曾在部队服役,后因公负伤退役,陷入迷茫和焦虑。2019年,江启国结束在青阳县城开服装店的创业历程,回到麻园村的家中售卖盆景,那一年,安徽建筑大学“乡行者”团队为他规划园林,把猪圈改造为盆景展示长廊。当年,恰逢进出城便捷道路修通,他增收了10万元。
大学生来家帮忙,让江盛感受到不一样的青春力量,聊天时,他被师生扎根乡村的故事感染,立志努力学习。后来,他考入安徽建筑大学会计学专业。每次懈怠时,同学和老师给予他动力和奋斗方向。“我也要像母校师生一样,把有限的生命和力量投入到乡村振兴和国家建设中去。”8月13日,在家中备考研究生的江盛对记者说。
2021年8月,该校环境设计专业大三学生罗应才跟随“乡行者”团队来到这里,测绘、设计门窗,打造院落装饰“景观带”。他的家乡在安徽省六安市金寨县农村,高中时每逢暑期,都有大学生志愿者对民房进行设计改造,这让他对自己的专业充满向往。
罗应才说,在麻园村的实践是自己学生生涯的浓墨一笔,他认识到,设计不是闭门造车。“实际项目中有很多细节需要设计师反复推敲琢磨,如风土人情、特产文化等。广袤的乡村空间能带给人无限的设计灵感。”
2022年毕业时,罗应才面临工作、生活等多方面压力,结合实战经验,他决定带着梦想拼一把,开始了新媒体和电商创业旅程。“从大山里一步步走出,克服困难和迷茫,我感谢奋斗的自己。我也关注家乡金寨红色旅游的发展,未来,我要帮助家乡特产拓宽电商销售渠道,提高乡亲们的收入。”
在安徽建筑大学党委书记马文革看来,学校利用暑期社会实践、思政课实践教学、红色文化研学等活动,创新“知识传授+服务能力提升+价值引领”一体化特色思政课实践教学模式,不断延伸拓展思政课堂教学“半径”,引导学生扎根中国大地了解国情民情,推动行走的大思政课不断走深走实。
8月13日,团安徽省委书记陈明生到麻园村调研并看望“乡行者”师生,他感慨,本硕学生跨专业、跨学科合作,将乡村调研、毕业设计、微改造等紧密结合,并将思政引领工作贯穿实践全过程,是社会实践的新模式。青年学生在基层一线经风雨、见世面、长才干,也是成长成才路上的“必修课”。
版权声明:凡本网文章下标注有版权声明的均为中国青年报社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未经本网授权不得使用。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在安徽池州市青阳县朱备镇,九华山后山脚下有一处名为“江村”的小村庄。不同于社会学家费孝通笔下的“江村”,这里很是“名不见经传”。8月12日午后,三两村民在街边话着家常,零星的农家乐、饭庄迎接着游客的到来。
沿小路步行10余分钟,行至名为“麻园”的村民组,这里更不为外人所熟知。300余名常住人口中,中老年劳动力不到50人,其余大多数为妇女和儿童,略显凋敝。不过,7年来,每到盛夏,这里的村口便会热闹起来,一群统一着装的安徽建筑大学“乡行者”团队师生来此开展社会实践,为村落涂抹亮色。
该校30多位老师、近300名学生曾勘踏此处,从一桥一石一瓦地进行改造和环境治理,到引进精品民宿、提升乡风文明、进行村镇规划,再到帮助返乡创业者打造电商平台,他们真正将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
今夏,来自安徽建筑大学城乡规划、给排水科学与工程、消防工程、工业设计、风景园林、建筑学等专业的20名本、硕学生如约而至,他们在专业课教师和思政课教师带领下,在景观提升、电商宣传、调研报告撰写等工作中体悟基层发展,了解乡村振兴的应有之义,共上一节“乡土味”十足的大思政课。
“我们团队名字里就有‘乡村振兴’4个字,我先通俗地讲讲什么是‘乡村振兴’,让大家明白此行的意义。”8月12日上午,在麻园村游客服务中心二楼会议室,团队指导教师、安徽建筑大学艺术学院教师张时来和学生们开了一场“动员会”。
“团队里也有同学出身农村,你们应该知道,产业是帮老百姓增收的根本。一产为农业,如种植,养殖;二产是加工制造业,比如加工山上的茶叶,或是将挖出的笋干变为笋制品;三产是服务业,如餐饮、住宿、景区、文创等。”张时来说,产业振兴就是帮助农村找到适合的产业结构,像大家所在的江村,青壮年外出打工,村庄空心化严重,就适合“三产促一产”或“一二三产联动发展”,通过旅游业来反哺和带动农产品等销售和品牌推广。
张时来和同学们回忆,2017年,团队刚来麻园村时,村庄破败,房屋结构、颜色各异,道路不通畅,更别提文旅项目规划。团队走访了全村50多户人家,调整道路和文旅规划,帮助开展村庄环境整治。2018年,安徽建筑大学在该村建立大学生实践基地,师生对村庄内部重点建筑和室内进行改造设计,规划艺术培训中心、儿童乐园、书屋等场所,让学生在实践中进行毕业设计。
这些年,“乡行者”团队将发展蓝图绘到底。2019年,团队帮助美化后的村庄招商引资,建设“宿心园”民宿集群,当地文旅产业迈上新台阶。2020年至2024年,通过“乡行者”团队直接、间接帮扶,当地村民增收80多万元,受益农户50多户,平均每年增加村集体收入17万元。
伴随着他的讲述,同学们渐渐入神,此时他接上先前的话题:“产业振兴了,很多人不会离开村子,也就有了人才振兴。当村庄‘流量’扩大,可以进一步挖掘地方文化、提升环境以及治理和管理模式,也就对应着文化振兴、生态振兴和组织振兴。”
随后进行小组分工,英语专业2022级学生杨耀举手提问:“老师,我是学英语的,不是建筑相关专业,我能做什么?”
听到同学们的哄笑,张时来解释说:“你们有没有听过安徽提出的‘大黄山’全域旅游概念?其中强调皖南‘两山一湖’(黄山、九华山、太平湖)黄金旅游线,我们所在的麻园村距离新建的九华山高铁站10分钟车程,未来一定会有更多外国游客到此消费,做好国际传播非常重要。”
“村庄如果没有文化,就没有灵魂,我们所做的一切努力,也是为了讲好乡村的文化故事。当下,国家实施和美乡村建设示范点工作,也和我们的使命不谋而合。同学们,学好课本知识重要,也一定要及时了解相关政策啊!”会议最后,张时来补充说,大家不是来走马观花、摆拍打卡的,要依托专业知识,帮助地方实现提升,带动老百姓生活水平提高。
“我们为盆景和奇石起名,并搭配古诗词,制作视觉产品图片,嵌入庭院、茶几、客厅等场景下,也借此机会让更多人认识九华山和周围特产。”在创业者江启国家的院子里,工业设计专业学生丁聪额前刘海被汗水打湿,他拿着卷尺、笔、笔记本、电脑等工具,记录盆景和奇石的尺寸、来源、类型等信息,方便后期图片制作和电商宣传视频剪辑。
“如果用爬山进程来形容乡村发展,麻园村好比行进到了半山腰。”这是他第二次参加社会实践。7月,他跟随团队前往安徽池州市贵池区元四村,对返乡投资茶叶产业的创业青年印象深刻。他感慨,所学知识并不仅限于本专业,有用的知识都可以投入乡村发展。未来,他想为家乡安徽淮南寿县的乡村发展出一份力——将传统手工艺与现代设计理念结合,创新农产品包装设计,提高商品市场认可度。
丁聪的身旁,是正在录音的杨耀。杨耀负责将小组拍摄的创业者采访内容翻译成英文,并录制英文音频。这项任务需要扎实的语言基础和流畅的语言表达能力。“我发现了自己在翻译专业术语和表达方面还有待提升,有时会出现理解上的偏差,导致翻译不准确。”
为了克服难题,他积极查阅资料,向受访者请教。同时,为了能够更好的保证户外录音质量,他会与受访者先沟通,请他们尽可能保持平静的语速和清晰的发音。他还制定了详细的工作规划表,并利用碎片化的时间进行翻译,以保证工作进度。“我看到了农村美丽风光,也感受到了百姓的辛勤劳作。乡村振兴的进程,不仅是物质条件的改善,更是精神文明的提升。”
风景园林专硕研一学生马翊萌在本科阶段并未涉及乡村领域知识,对于农村的了解仅限于新闻报道。本次社会实践,她负责带小组进行乡村景观风貌提升。看到荒废闲置的民房,村里几乎找不到年轻人,她心里愈发感觉酸涩。
户外测量时,她和小伙伴负责的地块长约74米,宽约25米,涉及5栋民宅。她记得指导老师说过,这里未来要设计改造成徽派景观,规划精品民宿群、草坪、露营地、油菜花地,游客打卡拍照时,九华山的云雾缭绕与精品民宿群相映成趣。同时,景观提升要以改善村民生活环境和生活质量为出发点,尊重当地的建筑风格、形式,不是一味推倒、重建。
为此,他们仔细测绘记录民宅、步道、菜园、围墙的尺寸,以便于后续使用SU建模、PS绘制效果图和鸟瞰图。“我们运用植物选取搭配、景观节点设计、园林建筑规划设计等所学知识,进行建筑外立面、宅旁绿化及步道提升。这一处未来可当作提升示范区域,当全村风貌改造完成,就能够吸引更多游客。”
马翊萌还观察到,村民开始注重文娱生活,这给了她新的启发,结合农村文化设计公园和广场,使之成为村民休闲的场所、文化宣讲的基地。
在团青阳县委安排下,团队了解当地乡村振兴、基层治理、文化创意、电商直播等重点工作,增强体验感。“在短视频和新媒体方面下功夫,积累客源和口碑”“晚上散步时没地方去,希望加强配套基础设施建设”“能否在各村开通前往九华山景区的接驳班车”……学生们还和当地村民、村干部座谈,畅想文旅发展。安徽省团校教师陈海平向团队学生开展《新时代中国青年健康成长的正确道路》“行走的思政课”微宣讲。
“从与村民座谈到村庄景观实地测绘,从电商宣传帮扶到提供全方位系统化综合技术服务,本次活动参与学生多学科、跨专业,实现‘老带新’组队合作,为地方乡村振兴建设出谋划策,为和美乡村建设提供智力支持。”随队指导的安徽建筑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师张中感慨,活动通过实地走访、亲身体验、志愿服务等方式,让社会活动成为思政课“课堂”,让生活实践成为思政课“课本”,让学生在知行合一中更好地理解理论、掌握专业知识。
江启国的儿子江盛出生于2000年,曾在部队服役,后因公负伤退役,陷入迷茫和焦虑。2019年,江启国结束在青阳县城开服装店的创业历程,回到麻园村的家中售卖盆景,那一年,安徽建筑大学“乡行者”团队为他规划园林,把猪圈改造为盆景展示长廊。当年,恰逢进出城便捷道路修通,他增收了10万元。
大学生来家帮忙,让江盛感受到不一样的青春力量,聊天时,他被师生扎根乡村的故事感染,立志努力学习。后来,他考入安徽建筑大学会计学专业。每次懈怠时,同学和老师给予他动力和奋斗方向。“我也要像母校师生一样,把有限的生命和力量投入到乡村振兴和国家建设中去。”8月13日,在家中备考研究生的江盛对记者说。
2021年8月,该校环境设计专业大三学生罗应才跟随“乡行者”团队来到这里,测绘、设计门窗,打造院落装饰“景观带”。他的家乡在安徽省六安市金寨县农村,高中时每逢暑期,都有大学生志愿者对民房进行设计改造,这让他对自己的专业充满向往。
罗应才说,在麻园村的实践是自己学生生涯的浓墨一笔,他认识到,设计不是闭门造车。“实际项目中有很多细节需要设计师反复推敲琢磨,如风土人情、特产文化等。广袤的乡村空间能带给人无限的设计灵感。”
2022年毕业时,罗应才面临工作、生活等多方面压力,结合实战经验,他决定带着梦想拼一把,开始了新媒体和电商创业旅程。“从大山里一步步走出,克服困难和迷茫,我感谢奋斗的自己。我也关注家乡金寨红色旅游的发展,未来,我要帮助家乡特产拓宽电商销售经营渠道,提高乡亲们的收入。”
在安徽建筑大学党委书记马文革看来,学校利用暑期社会实践、思政课实践教学、红色文化研学等活动,创新“知识传授+服务能力提升+价值引领”一体化特色思政课实践教学模式,不断延伸拓展思政课堂教学“半径”,引导学生扎根中国大地了解国情民情,推动行走的大思政课不断走深走实。
8月13日,团安徽省委书记陈明生到麻园村调研并看望“乡行者”师生,他感慨,本硕学生跨专业、跨学科合作,将乡村调研、毕业设计、微改造等紧密结合,并将思政引领工作贯穿实践全过程,是社会实践的新模式。青年学生在基层一线经风雨、见世面、长才干,也是成长成才路上的“必修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