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质构造的概念:地表的岩层,有的倾斜弯曲,有的断裂精开。这些岩层的变形和变位,称为地质构造。褶皱和断层是常见的地质构造。
(1)概念:在地壳运动产生的强大挤压作用下,岩层会发生塑性变形,产生一系列的波状弯曲,叫做褶皱。
(2)褶皱的基本形态:褶皱的基本单位是褶曲,即褶皱的一个弯曲;褶曲的基本形态是背斜和向斜。
(3)褶皱山:由背斜或向斜发育而成的山岭,统称为褶皱山。褶皱山的规模有大有小,大规模的褶皱山系可绵延数千千米,如科迪勒拉山系、阿尔卑斯—喜马拉雅山系,小规模的褶皱山只有几十米。
(1)概念:当地壳运动产生强大的压力和张力,题过岩石的承担接受的能力时,岩体就会破裂,两侧的岩体沿断裂面发生明显的位移形成断层。
(2)断层地貌:常见的断层地貌有断层崖(陡崖)、断层谷、断陷盆地和断块山等。断层地貌的形成受断层位移方向的影响。位移方向不同,地貌也有差异,如下表所示:
(4)断块山:由断层发育面成的山岭,统称为断块山。断块山的规模大小不等,大的断块山可以延伸数千米,如我国的华山等,小的只有几十米。
(1)概念:处于地下深处的岩浆,在巨大的压力作用下,有时会沿着地壳的薄弱地带喷出地表。如果岩浆沿着地壳的中央喷出口或管道喷出,往往会形成火山。
b.特点:未被破坏的火山口为中央低凹的封闭洼地,有时积水成湖;被破坏的呈半封闭状态
(3)规模:大小不一,大火山的相对高度可达4 000~5000米,火山口直径为数百米;小火山的相对高度不及100米。
(4)分布规律:板块交界处,地壳活动频繁,地下深处的岩浆容易喷出地表形成火山。世界上的火山大多分布在环太平洋、地中海、东非裂谷带、大西洋海岭等地。
喀斯特地貌,是具有溶蚀力的水对可溶性岩石(大多为石灰岩)进行溶蚀作用等所形成的地表和地下形态的总称,又称岩溶地貌。
喀斯特地貌形成为石灰岩地区地下水长期溶蚀的结果。石灰岩的主要成分是碳酸钙,在有水和二氧化碳时发生化学反应生成碳酸氢钙,后者可溶于水,于是空洞形成并逐步扩大。该反应用化学方程式可以表现为:CaCO3+CO2+H2O=Ca(HCO3)2
溶有碳酸氢钙的水如果受热或遇周围压强突然变小时,其中溶解的碳酸氢钙就会分解,重新变成碳酸钙沉积下来,此时的反应方程式为:Ca(HCO3)2 =CaCO3↓+CO2↑+H2O。。
雨量及气温关系到水的冲刷以及溶蚀的速度和强度。气候潮湿、降水量大以及常年气温较高是喀斯特地貌发育的有利因素。因而,我国广西、云南、贵州、广东、四川等地喀斯特地貌普遍发育;我国西部和北方由于气候干燥寒冷,喀斯特地貌发育缓慢。
这三类岩石中,卤族盐类及硫酸盐类最易溶解,但分布面积有限。碳酸盐类岩石,虽然溶解度比较小,但分布广泛,对于喀斯特地貌发育最重要。在碳酸盐类岩石中,最有利于喀斯特地貌发育的是较纯的石灰岩。而白云岩与含泥质、硅质等杂质的石灰岩,喀斯特地貌发育程度减弱。
岩石结构对喀斯特地貌发育也有影响。一般来说,粗、中粒晶质结构的岩石因其溶解度较大,故比细微晶粒者更为有利。
岩层产状也有影响。岩层水平时,喀斯特地貌可沿水平方向充分发展;若岩层陡立时,喀斯特地貌向下发展,但规模不大;岩层缓倾时,水的运动和扩展面较大,喀斯特地貌发育较好。
断裂破碎带有利于喀斯特地貌发育。如果断裂延伸远,且张裂程度大,则更有利。在两组断层相交的地段,溶斗、溶洞极易形成。向地下深处,裂隙逐浙消失,岩石透水性降低,喀斯特地貌趋向于消失。
褶皱也影响喀斯特地貌发育。背斜轴部及其倾伏端,向斜轴部及其翘起端,是喀斯特地貌发育的有利部位。
同一地区,同一种岩石在其不同地段,由于受到不同的地质构造因素制约,其喀斯特地貌往往具有显著差别。
包括水的溶蚀能力和水的流动性。水的溶蚀要取决于水中CO2的含量:它因发生溶解作用而消耗,又通过大气的扩散而得到补充。
但扩散补充过程一般很慢,若气温高则可加速这一过程。热带石灰岩的溶解速度比寒带的快(估计要快四倍),除了因气温高、溶解反应速度较快以外,CO2能得到较快补充,也是一个重要原因。
地表水和地下水的流动性,涉及流速、流量和交替循环的强度等方面,它们都影响到水对岩石的破坏能力。而水的流动性又受到岩石的透水性、排水条件、地下水的排泄和补给情况等因素的制约。
构造运动的稳定性决定着喀斯特地貌演化的进程。在地壳处于相对来说比较稳定条件下,如果气候因素无重大变化,喀斯特地貌的形成和发展可按以下阶段进行:
1、早期,地表水沿着岩层表面的裂隙向下流动,形成大量溶沟和石芽、少量落水洞和溶斗,出现地下河道;
2、中期,溶斗和落水洞扩大,地表密布着规模不等的喀斯特洼地、干谷。除主要河道外,地表水流大都进入地下河道,形成完整的地下水系;
3、晚期,溶洞逐步扩大,地下河及溶洞的顶部不断坍塌,地面破碎,许多地下河变成明流,形成溶蚀谷、天然桥、喀斯特洼地以及峰林;
4、末期,溶洞顶部进一步坍塌,地下河均转变为地表水系,地面高程降低,残留少数孤峰或残丘,出现喀斯特平原。
上述演化是比较理想的情况,由于地壳升降是交替发生的,气候平均状态随时间的变化也是反复的,故真实的情况往往要复杂得多。
喀斯特地貌又叫“岩溶地貌”。曾有科学家提出“喀斯特轮回”假说,认为喀斯特地貌的演化,就像人一样有幼年期、青年期、中年期和老年期,每个时期都有自己的特点。
最初在浅海等沉积环境中形成的石灰岩多是呈水平分布的,后来由于地壳运动而抬升而露出水面,形成由石灰岩覆盖的陆地表面。石灰岩在海水和雨水亿万年的冲刷和腐蚀下,表面出现了众多的沟槽,这些沟槽我们称为“溶沟”,溶沟之间突起的部分,我们称为“石芽”。石芽在地壳运动和流水的继续腐蚀下,不断露出,发育成高大的石林。于是,在今天的云南路南一带,我们也可以看见一片蔚为壮观的“森林”:灰黑色的石峰、石柱。
溶沟、石芽和石林都是喀斯特地貌发育初期出现的景象,它们的制造者是天下最为柔弱的水。
溶沟里流淌着的地表水突然消失,可溶性岩石层中发育出了大量地下溶洞,溶洞间相互贯通,形成统一的地下水系统,水都形成了地下河!喀斯特迎来了它的青年期。在喀斯特地貌发育的中期,随着流水溶蚀作用的慢慢地增加,沟槽不断的向地下侵蚀,深度超过100米后形成落水洞,流入落水洞内的水进入地下水,并发生横向侵蚀,形成溶洞和暗河等景观。溶洞内形成各种景观,如钟乳石、石笋和石柱等,比如我国贵州省绥阳县的双河溶洞、广西省桂林的七星岩等都是著名溶洞。谭老师地理工作室综合整理
重见天日 喀斯特继续在不断“成长”。在流水的腐蚀作用下,地下溶洞的规模慢慢的变大,而地表的风化和腐蚀也日益严重。突然有一天,离地面较浅的溶洞塌了顶,地下的美景终于得见天日,而神秘的地下河也开始部分地在地表流淌。喀斯特进入了中年期。
海枯石烂 又过了悠久的岁月,石灰岩被大量蚀去,地下溶洞开始大规模崩塌,地下的世界被抬出地表,形成干谷和石林。这一时期的地面起伏很小,像一个准平原。漫长的岁月之刀,将喀斯特带入了老年期。不过,老年期过后,石灰岩又会出现新的溶沟和石芽,喀斯特将开始新的“轮回”。,随着流水在地下岩层中不断的进行溶蚀,使得地下溶洞的空间慢慢的变大,最终没办法承受上方的岩层重量而发生坍塌,在地表保留部分形态,形成等景观。比如我国重庆奉节县的小寨天坑、贵州兴义市万峰林、广西桂林山水等都是著名景点,喀斯特地貌在不同的发育阶段都给我们大家带来了丰富的自然旅游资源。
中国喀斯特地貌分布之广泛,类型之多,为世界所罕见,大多分布在在云贵高原和四川西南部。在中国,作为喀斯特地貌发育的物质基础──碳酸盐类岩石(如石灰石、白云岩、石膏和岩盐等)分布很广。据不完全统计,总面积达200万平方公里,其中的碳酸盐类岩石面积约130万平方公里,约占全国总面积的1/7;埋藏的碳酸盐岩石面积约70万平方公里。碳酸盐岩石在全国各省区均有分布,但以桂、黔和滇东部地区分布最广。湘西、鄂西、川东、鲁、晋等地,碳酸盐岩石分布的面积也较广。
①云贵的喀斯特是好辨认的,由于云贵高原的地质条件比广西复杂得多,可溶性的碳酸盐类岩层与非可溶性的砂页岩、火山岩交互成层,再加上褶皱紧密,断裂错综,因而形成许多独立的、大小不同且各具特点的可溶岩体。
由于云南省喀斯特地貌广布,地表水很大一部分流入地下,所以哪怕云南大多为亚热带和热带季风气候,但是某些地区依旧是干!旱!的!----谨记、谨记。
②广西的喀斯特地貌是别具特色的,这里除了部分的弧形山系以外,其余大部分地区则分布着连绵成片、一眼望不到边的尖锥状、宝剑状、柱状、塔状等形态各异、挺拔峻峭的石灰岩山峰。站在较高处放眼望去,只见群峰密集,气势雄伟,犹如苍蓝色的石头森林。
水流沿着岩石表面流动,溶蚀出凹槽,凹槽愈溶愈深,中间突出的部分愈发尖削高大,如同30-40米的微型山峰,第一道超级风景,“峰”诞生了。万千“峰”群铺天盖地,又好似一片岩石森林,因此得名石林。(多见于幼年期)。
在极厚的可溶性岩石区域,水流切割出连绵不绝的群峰。如果山与山之间基座相连,则被称为峰丛。(广西大化七百弄)
当峰丛进一步溶蚀,基座被切开,山与山之间变得相对独立散布,则为峰林。(阳朔、桂林山水)
溶洞:是地下水沿可溶性岩体的层面、节理或断层进行溶蚀和侵蚀而成的地下孔道。溶洞内有石柱、钟乳石、石笋等。
钙华又称石灰华,是一种碳酸钙的沉淀物,含有碳酸氢钙的地热水在靠近地表时释放大量二氧化碳所形成的。
具体成因是岩溶地区的地表水或者地下水在植物等作用的影响下,导致水中的碳酸钙饱和然后沉积下来,有些地区的钙华是因为地热水露出地表后,环境压力和温度的改变导致地热水中的化学物质沉淀出来,这就是泉华,一般碳酸钙积淀形成的钙华比较常见。
钙华的形成过程中离不开生物的参与,例如蓝藻、灌草以及硅藻等都有参与了钙华的形成,这类植物可以影响钙华的沉积。植物进行光合作用消耗水中的二氧化碳,使得碳酸钙沉积然后析出来,植物不仅是钙华的重要组成成分,同时能作为骨架供方解石沉淀依附。钙华的形成需要经过岁月的沉淀,如今我们见到的钙华是万年沉积的结果。
A处水体最薄,水流速度最快,水中二氧化碳最容易逃逸,导致碳酸钙沉积。所以A处边石坝生长快。
③地表水渗漏严重,地表水缺乏 ,地下暗河发育;同时加速水污染和扩散,影响高耗水农作物和植被移栽。
喀斯特地貌的影响:①有利影响:旅游资源丰富;地质科研价值;丰富地下水资源;丰富的石灰岩矿产资源;天坑、地下溶洞等空间资源等。②不利影响:
A.交通:地表破碎,崎岖不平;地下多溶洞和地下河;地质条件复杂(崩塌、断层),多地质灾害;B.农业:平地少,地表水缺乏,土壤贫瘠;C.生态:石漠化严重,土壤退化,耕地减少,植被减少,水资源短缺,旱涝灾害频发。
①生态脆弱:水土流失严重,易引起石漠化;滑坡、崩塌、干旱是主要自然灾害;
②开发旅游资源时要注意保护环境,防止污染水源和破坏溶洞及植被;③兴修水利工程时要注意防止渗漏;
【解析】5.溶洞属于喀斯特地貌,其形成的基础是可溶性的岩石,如石灰岩。读图可知,四处河谷中只有①河谷有可溶性的石灰岩,其他三处河谷的岩石都是不可溶蚀的,所以最有可能发现溶洞的河谷是①,故选A。
6.读图分析,图中断层切断了石灰岩和页岩,没有再切断后来形成的岩层,说明该断层形成之后没有一直活动,A错误;断层没有切穿花岗岩,但是花岗岩侵入了断层,说明断层形成的时间比花岗岩早,B错误;现代河谷下切是由于断层形成之后该地区地壳整体抬升,河流下切侵蚀形成,C错误;侵蚀面覆盖在断层之上,断层没有切穿侵蚀面,说明断层比侵蚀面形成时间早,D正确。故选D。
材料一 钙华又称石灰华,是在地表由岩溶泉、河、湖水沉积形成的大孔隙次生碳酸钙。其成因是由于岩溶地区的地下水或地表水在适宜的环境下,且往往是在植物作用(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影响下,导致碳酸钙过饱和而沉积。钙华沉积的多少要看净光合作用(总光合作用减去总呼吸作用),净光合作用在一定低温(低于20°C)达到最大值。
材料三 在青藏高原东缘横断山区,高原边缘的密集断裂给降水的渗流提供了通道,也使地下水因沟谷的切割,易于溢出形成饱含碳酸钙的喀斯特泉,泉水在山谷中溢出,一旦条件合适,水中的碳酸钙就会沉淀出来,在地表堆积成钙华。因此,横断山区从北到南形成一条钙华景观带。
(3)同样是石灰岩被溶蚀,为什么华南地区多形成峰丛、峰林,而横断山区不能形成。试分析原因
(4)与中国南方相比,横断山区喀斯特地貌动态变化速率更快,景观稳定期更短,也更加容易受环境变化的影响,说明原因。
(1)水生植物白天主要进行光合作用,消耗水中的二氧化碳,放出氧气,使钙华沉淀;晚上进行呼吸作用,消耗水中的氧气,产生二氧化碳,让钙华溶解。
(2)有大面积的石灰岩分布;横断山区地处东南季风的迎风坡,降水丰沛;有丰富的水生植物;海拔较高,气候温凉,净光合作用大钙华沉积多;(地势起伏大,水流快,且多断裂或裂隙,来自深处的地下水涌出后,压力骤差,水中二氧化碳易逸出)
(3)因为横断山区处于地壳强烈上升的区域,喀斯特的溶蚀作用来不及对地表石灰岩进行充分的塑造,山体就被快速抬升。而华南地区地壳较为稳定,由于流水溶蚀常期稳定的作用,所以形成峰丛、峰林地貌。
(4)因为横断山地区地壳运动十分活跃,地震,滑坡,崩塌多发,所以更易受到环境变化的影响。
棉花堡(下图)位于土耳其西南部山区,处远近闻名的温泉度假胜地,此地不仅有天然温泉,更有好似棉花一样的山丘。棉花堡的温泉中含有石灰质,经过校长时间形成了一片片阶梯状的石灰质钙化堤。棉花堡知名度高,当地温泉旅馆众多。由于免费开放使用,棉花堡钙化堤不断变窄。随着温泉水量不断减少,棉花堡的钙化堤部分变“黄”。对此土耳其政府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目前棉花堡钙化堤基本恢复。
(1)石灰质受雨水溶蚀渗入地下,经过循环后随温泉涌出,涌出的温泉顺山坡流淌时,石灰质沿途沉积,长期积累便形成一片片阶梯状的石灰质钙化堤
(2)全球变暖,降水减少;旅游酒店大量引水,导致水白净能力变弱;游客众多,排放的废弃物多,导致污染严重,致使钙化堤变色。钙化堤由石灰岩组成,受流水长期作用,硬度较小;游客众多,人流量大,导致钙化堤变窄
(3)限制游客数量及在棉花堡的游览范围与活动(如需赤脚、不准游泳);约束温泉旅馆的开发;建设人T石灰阶地;调节和补充温泉水量(答对三点即可)
材料一 喀斯特地貌(Karst landform)指可溶性岩石(主要是分布最广的碳酸盐岩)经以溶蚀为先导的喀斯特作用,形成地面坎坷嶙峋,地下洞穴发育的特殊地貌。
(2)图18为该地区某城市年内各月降水量与气温图,试判断其气候类型并说明该气候的成因。(2分)
(4)图示地区为湿润区,但当地有“地下水滚滚流,地表水贵如油”的俗语,请用地理环境整体性的原理解释此俗语。(4分)
(1)以高原为主(1分) 地势西北高东部低(1分),多山间盆地(或峰林)(1分)
(4)喀斯特地貌,地下多溶洞、暗河(1分),地表水大量下渗,地下水丰富(1分),纬度较低,热量充足,地表水蒸发量较大(1分),工农业用水量较大,地表水相对不足(1分),因此有“地下水滚滚流,地表水贵如油”只说。
黔南州位于贵州省中南部,环绕省会贵阳,以山地、高原为主,矿产资源和人力资源等丰富,拥有世界上同纬度仅有的保存完好的喀斯特地貌。近年来,黔南州在突出的区域优势和战略地位的基础上积极采取一定的措施,迎接产业转移。下图示意黔南州交通位置。
(1)黔南州地处云贵高原,地表崎岖,交通不便;喀斯特地貌发育,地质条件差,不利于工程建设;土层薄,肥力低,不利于农业生产;地下多溶洞(暗河),地表水渗漏严重,造成地表水短缺;独特的喀斯特地貌有利于发展旅游业,促进当地经济发展。(每点2分,任答2点得4分)
(2)国家大通道交会处,有便捷的交通线与东部沿海及中西部地区相连;环绕贵阳、深入黔中,地理位置优越;资源丰富多样;劳动力充足。(每点2分,任答2点得4分)
(3)加强区域内交通建设,完善基础设施;建设承接产业转移的产业园区,改善投资环境;加强劳动力技能培养,提高劳动力素质。(每点2分,任答2点得4分)
坐落在广西壮族自治区乐业的大石围天坑群是世界上最大的天坑群。为了揭开其神秘面纱,中外科考队于2010年10月15日开始对它进行科考活动。
(1)天坑是一种分布在喀斯特地区的特殊地质景观,由图A可知我国喀斯特地貌所占比例较高的省区是云南和_________。调查发现地下河为天坑“之母”,天坑主要是地下水对_________(岩石名称)的溶蚀作用造成的。(4分)
(2)图B为乐业地区的各月平均降水量与气温图,请判断其气候类型:。(2分)
(3)请根据图B,你认为科考队对天坑底部地下暗河进行考察的时机选择并予以说明。(2分)
(4)喀斯特地貌对农业发展有一定的制约作用。从农业区位条件看,图示喀斯特地貌地区对当地农业生产发展的制约因素主要体现在哪几个方面? (4分)
(3)春夏较为贴切。因为10月份以后降水较少,地下河流补给也较少,河流流量少,河水较浅,流速较慢,适合考察。(2分)
(4)土层薄、肥力低;多山地、丘陵,地表坡度大,水土易流失;岩层渗水性强,水分不易存储。(答对其中两点得4分)
桌山位于南非开普敦附近,主峰海拔1087米,山顶如削平的桌面,被称作“上帝的餐桌”。桌山是地质历史浅海海底断裂后整体上升形成,山体由石灰岩(沉积岩)构成。山顶溪湖绝迹,植被低矮稀少,景象荒芜。夏季在海陆风的作用下,晴天时山顶常有大片云团环绕,被称为“上帝的桌布”。下左图桌山位置示意图,下右图为桌山景观。
(2)石灰岩受流水溶蚀,常发育有峰丛、溶洞等典型的喀斯特地貌,桌山年降水量多达1500毫米,喀斯特地貌却发育很差,分析其气候原因。
(4)“上帝的桌布”通常只环绕在桌山顶上,受山坡气流的影响,不会蔓延到山下,分析其原因。
(1)(在地质历史时期)在海底形成平坦的沉积岩;沉积岩断裂整体抬升后内部裂隙较少顶部平坦;顶部受外界的力的作用(风化和风力侵蚀)进一步被削平为“桌面”。
(2)冬季(受西风带控制)降水量大,(开普敦西临海面,)但风力大;夏季(受副热带高压控制,)降水少;气温高;全年蒸发旺盛,山顶积水少,不利于喀斯特地貌(岩溶地貌)发育。
(3)夏季昼夜温差较大,利于形成海陆风;白天海风带来的水汽易在桌山形成云雾,较弱的风力(和高空下沉)利于云雾长时间停留在山顶;开普敦夏季(受副热带高压控制),晴天多,光线)桌山四周陡峭,在迎风一侧受陡崖阻碍,气流迅速上升,形成云雾并扩散到山顶(云团不易下沉);背风一侧沿陡峭山坡下沉的云团快速升温,云滴蒸发,云团易消散。
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 钙华又称石灰华,是在地表由岩溶泉、河、湖水沉积形成的大孔隙次生碳酸钙。其成因是由于岩溶地区的地下水或地表水在适宜的环境下,且往往是在植物作用(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影响下,导致碳酸钙过饱和而沉积。钙华沉积的多少要看净光合作用(总光合作用减去总呼吸作用),净光合作用在一定低温(低于20°C)达到最大值。
材料三 在青藏高原东缘横断山区,高原边缘的密集断裂给降水的渗流提供了通道,也使地下水因沟谷的切割,易于溢出形成饱含碳酸钙的喀斯特泉,泉水在山谷中溢出,一旦条件合适,水中的碳酸钙就会沉淀出来,在地表堆积成钙华。因此,横断山区从北到南形成一条钙华景观带。
(3)同样是石灰岩被溶蚀,为什么华南地区多形成峰丛、峰林,而横断山区不能形成。试分析原因(4)与中国南方相比,横断山区喀斯特地貌动态变化速率更快,景观稳定期更短,也更加容易受环境变化的影响,说明原因。【答案】7。(1)水生植物白天主要进行光合作用,消耗水中的二氧化碳,放出氧气,使钙华沉淀;晚上进行呼吸作用,消耗水中的氧气,产生二氧化碳,让钙华溶解。
(2)有大面积的石灰岩分布;横断山区地处东南季风的迎风坡,降水丰沛;有丰富的水生植物;海拔较高,气候温凉,净光合作用大钙华沉积多;(地势起伏大,水流快,且多断裂或裂隙,来自深处的地下水涌出后,压力骤差,水中二氧化碳易逸出)
(3)因为横断山区处于地壳强烈上升的区域,喀斯特的溶蚀作用来不及对地表石灰岩进行充分的塑造,山体就被快速抬升。而华南地区地壳较为稳定,由于流水溶蚀长期稳定的作用,所以形成峰丛、峰林地貌。
(4)因为横断山地区地壳运动十分活跃,地震,滑坡,崩塌多发,所以更易受到环境变化的影响。
典型例题八.阅读图文资料,回答下列问题。湘西位于云贵高原东部边缘,这里多岩溶台地。岩溶台地是类似于平顶山或桌状山的一种岩溶地貌,多与峡谷伴生。下图分别为岩溶台地-峡谷示意图和景观图。
湘西岩溶台地的绝壁上多悬挂式洞爆(如图)。它是由地下溶洞或暗河中的地下水体,从崖壁上岩溶洞流出而成。其形成与地壳运动、地表河流下蚀与地下河溶性速度等因素密切相关。
【答案】(1)顶部相对平缓,四周为陡崖。(2)石灰岩广布;地壳运动相对剧烈;亚热带季风气候,降水多,流水侵蚀作用明显。(3)地壳运动导致的岩层断裂,岩层破碎,流水沿断裂处溶蚀,地下暗河溶洞发育,地壳抬升,流水下蚀剧烈,形成峡谷,纵向及横向处岩层分离,岩体沿断裂处解体崩塌,地下暗河出露,形成悬挂式洞瀑。【详解】(1)由材料可知,岩溶台地类似于平顶山或者桌状山地貌,说明顶部较为平缓,而该地台地发育众多,与峡谷相伴而生,说明四周坡度较陡,为陡崖绝壁。
(2)湘西岩溶台地的形成原因与岩层性质及气候等有关。湘西位于我国季风区,亚热带季风气候,降水量大,流水侵蚀作用明显。从岩石来看,位于云贵高原东部,石灰岩广布,容易与流水发生溶蚀作用,喀斯特地貌发育。从地壳运动看,地壳运动使部分岩层发生断裂,地表水沿裂隙下渗,地壳抬升,河流下切作用明显,形成峡谷,部分岩体崩塌,面积广大的岩层留存,形成台地。
(3)读图可知,绝壁处有地下暗河的出水口,说明悬瀑应在河流流水溶蚀后发生在陡崖处形成悬挂式瀑布,应先是地壳运动导致的岩层断裂,岩层破碎后,流水沿断裂处溶蚀,地下暗河溶洞发育,后地壳抬升,流水下蚀剧烈,形成峡谷,后来纵向及横向处岩层分离,岩体沿断裂处解体崩塌,地下暗河出露,悬挂式洞瀑形成。
典型例题九.阅读图文材料,回答以下问题。材料一 天坑是四周岩壁陡峭,平均宽度和深度均超过100米的大型塌陷漏斗区,是在特定 地质、岩溶地貌气候、水文环境下形成的,被誉为“地表最壮观的喀斯特景观”,我国已发现的天坑多分布在川滇黔等地,经过多年探索发现湖北也是一个天坑大省,那里分布着很多类型、不同发育阶段的天坑,还有着目前全世界已知最新诞生的天坑落溪天坑,这里堪称是天坑博物馆!
材料二 落溪天坑位于利川市,隶属恩施自治州,属中国地势第二阶梯末端,云贵高原东延部分,鄂东北、鄂西北为变质岩,其余均为碳酸盐,在这里,隐匿着峰林峰丛、峡谷绝壁、溶洞暗河等无数精彩绝伦的喀斯特奇观。
(3)落溪天坑所在的恩施地区在经济上曾为全省倒数第一,有的人觉得是喀斯特地貌导致了这里的贫困,也有的人觉得喀斯特地貌是这里宝贵的财富,请说出你的观点及依据。
【答案】(1)分布特征:分布不均,由南向北减弱;西南部分布最广泛;东北部分布最少,成因:岩性南部碳酸盐广布,东北和西北部为变质岩,岩性坚硬,不易被流水侵蚀;水热条件由南向北递减,流水侵蚀减弱。(2)该地为碳酸岩广布,地表水易下渗,径流下渗过程中沿岩壁进行溶蚀或侵蚀形成落水洞,当地降水丰富,地表水不断下渗形成地下径流,在地下径流的持续侵蚀(溶蚀)搬运作用下,落水洞变深、变宽,表层越来越薄,直至塌陷形成天坑。
(3)贫困原因:喀斯特地貌地形崎岖,交通不便;耕地面积小、土层薄、土壤贫瘠,不利于农业生产;下渗作用强,地表水缺乏。财富:与天坑相连通的地下溶洞及其内部有多种地貌形态如石笋、石钟乳等,有美学价值可以发展旅游业,多种地貌也具有地质地貌研究的科学价值。天坑的形成与地下河密不可分,能够最终靠天坑找寻水源。
【详解】(1)从图甲能够准确的看出,湖北省喀斯特地貌的分布特征:西南部分布最广泛;东北部分布最少,分布不均,由南向北减弱。成因主要从岩石性质和气候状况差异分析。从材料可知,西南部为云贵高原东延部分,岩性碳酸盐广布,易被溶蚀;东北和西北部为变质岩,岩性坚硬,不易被流水侵蚀;天气特征情况差异明显,水热条件由南向北递减,流水侵蚀减弱。
(2)天坑是喀斯特地貌的特有形态,是流水侵蚀(溶蚀)的结果。该地碳酸岩广布,裂隙多,地表水易下渗,地表水下渗过程中沿岩壁进行溶蚀或侵蚀形成落水洞;当地降水丰富,地表水不断下渗形成地下径流,在地下径流的持续侵蚀(溶蚀)搬运作用下,落水洞变深、变宽,表层越来越薄,由于表层岩石失去底部的支撑,在重力作用下塌陷形成天坑。
(3)这是开放性题目,认为是贫困的理由(从交通、土壤、水源方面分析):喀斯特地貌地形崎岖,交通不便;耕地面积小、土层薄、土壤贫瘠,不利于农业生产;下渗作用强,地表水缺乏。认为是财富的理由(从旅游开发、提供水源等分析):天坑是奇特的喀斯特地貌形态,有美学价值和观赏价值,可以发展旅游业,促进地方经济发展;天坑地貌具有地质地貌研究的科学价值;天坑的形成与地下河密不可分,能够最终靠天坑找寻水源。
热:由自然因素(气候转暖、温差增大等)或人的因素(破坏植被、开荒、挖沟、筑路、修水库等)引起冻土受热增加;
因为地表最终呈现出下凹塌陷,坑坑洼洼的形态。在外观上,这样凹陷不平的表面和喀斯特地区崎岖的地表有些类似,所以又称为“热喀斯特湖”。
从成因上来说,热喀斯特地貌是地下冰融化地表下陷而形成的,而喀斯特地貌是流水侵蚀可溶性岩石而形成的。
成熟期:湖盆大量蓄水,向周围和下方冻土提供热量。向外,湖岸坍塌后退,湖面逐步扩大;向下,湖泊最深可达多年冻土层下限。
消亡期:持续扩张的热融湖可能与径流或相邻湖盆相遇,进而排水。一旦开始排水,湖泊即停止生长,被水生植物、泥炭、沉积物等填满,最终消失。
是指冬季冻结、春季融化的岩土。其冻土层深度由自然地理条件和土壤物理特性等因素决定。
在空间分布上,按照某一地区多年冻土所占面积比例,可将冻土分为连续冻土、不连续冻土以及零星的斑状和岛状多年冻土。
热融湖一般是多年冻土局部融化而产生的,那我们找到多年冻土的分布区,就显而易见热融湖的分布地区。
从全球范围来看,多年冻土主要分布在环北极圈地区、蒙古高原和青藏高原等地区。
“世界的屋脊”青藏高原,它有着低纬地区面积最大、海拔最高的多年冻土区,面积约150万平方公里,平均厚度在100米左右,相对于环北极圈冻土带来说,青藏高原冻土带的厚度更薄,土壤气温变化更大,因此热融作用明显,成为热融湖分布的重要地区。
首先,热融湖会导致多年冻土层融化,地表塌陷,湖岸坍塌后退,破坏冻土层的稳定。
其次,热融湖塘的融化具有连锁性,所以热融湖通常成片出现,从远处或高空望去,就像满天繁星一样,形成美丽的“星宿海”。
由于热融湖区土壤水分发生明显的变化,所以冻土的土壤质地、含水量 、容重以及土壤养分都发生了强烈改变。
热融湖大量蓄水形成湖泊,局地蒸发和降水将受一定的影响,且当湖泊面积扩大时,与其他湖泊和径流相贯通,地表水和地下水的水文状况也会随之发生改变。
热融湖演化过程中,积累在冻土层中的有机物分解释放出甲烷等温室气体,使湖塘出现冒泡的现象。当湖面冰封时,一个个气泡被冻结在透明的冰层中,出现与“气泡湖”相同的景观。
有研究表明,热融湖加快了冻土的融化速度,使土壤中储存的碳大量释放,加剧了全球变暖。
热融湖演化过程破坏了地表植被根系的物质基础,而且,地面沉陷、土壤流失会严重破坏植被的根系,并对当地的生态系统造成极大的影响。
随着冻土区道路、输油管线等线性工程的大量修建,热融湖作为一种工程地质灾害,会显著影响工程基础的耐热性,诱发冻土地带路基沉陷、变形等,危害工程安全。
文中水印等,在此一并致谢!若引用不当可以每时每刻文末留言联系标注明确来源或删除,点击阅读原文,获取更多详细的内容。
上一篇:9728太阳集团